娛樂至死

讓小丑專心去做小丑該做的事

黃信樺Hugo
Sep 7, 2020

我們將毀於我們自身所愛

這段話是摘錄新英格蘭作家赫胥黎在西元1932年所出版世界最富盛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之一的《美麗新世界》,內容提及透過高端科技進行社會控制的結果下,雖然人類看起來獲得極高水準的生活水平,但也因大量的娛樂蠱惑心神,最終在一片歌舞昇平中走向毀滅,這樣的觀點是作者波茲曼所贊同的。

娛樂「至」死而非娛樂「致」死

這本書乍看書名會認知成人類因沈溺於娛樂事物而荒廢本務,因此走向毀滅。事實上,這誤解了作者的本意,波茲曼強調,娛樂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更不會讓人類走向毀滅,有問題電視這個娛樂媒介,試圖取代書本,傳遞嚴肅的教育、政治及宗教等主題。每個人都需要娛樂來調劑身心,紓解壓力,但是明明屬於只適合呈現娛樂內容的電視,卻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博學多聞的人,四處傳達嚴肅的思想,這就好像一個歡樂的小丑,在嚴肅崇高的講台上振振有詞,而台下聽眾還非常買單、甚至聽得不亦樂乎,這是不是很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小丑應該專心做小丑的事,世界才不至於亂了分寸!

媒介即信息V.S媒介即隱喻

本書在1984年出版,當時美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這個科技產品陪伴。作者身為媒介生態學的代表人物,觀察到許多人類的思維及行為模式確實因為接收媒介的轉變而產生變化,基於他的老師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即訊息,他更延伸了媒介即隱喻。所謂媒介是指傳遞內容的載體,像是書籍、電報廣播、電視等等,而相同的內容經過不同的媒介傳遞後,竟然會發生變化,這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我們試想,若把同樣一杯水(內容)倒入花瓶、寶特瓶、鋼杯(不同的媒介),水的味道正常來說是會一樣的,然而媒介卻可以改變內容

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是波茲曼的老師麥克盧漢提出相當重要的理論,其中訊息的英文應當是messege而非massage(按摩),然而卻因為出版商陰錯陽差打錯字,反而更傳神的表達媒介的特性,麥克盧漢因而採用此誤植的版本當作書名。媒介會按摩我們的大腦,以重新朔造我們適應內容的方式。想想過去在文字尚未被發明前,人類是以口述的方式來傳遞內容,感官上會特別重視聽覺,而在文字出現後,人類開始記述發生的事件,更傾向使用視覺。然而,波茲曼認為,訊息一詞不夠傳神,所以又提出了媒介即隱喻(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意指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事物的方式是透過各自的思想,將其以具有類似特徵的物質去做類比用以幫助理解雖然各自理解的方式不同,但事物的本質是一樣的。比方說,當看到天空上的一朵雲,有人會聯想到棉花糖,也有人會想像成白鴿。

從文字中心式思想到圖像中心式思想

人類在過去電報等新型態媒體還沒產生前,只能透過印刷品(書籍)來獲取知識。印刷品的知識呈現嚴謹且具有強烈的邏輯性,且內容不易產生自相矛盾的狀況,而自電報出現以來,人類的吸收知識的方式越來越趨向碎片化,思想模式也由文字中心式思想轉變為圖像中心式思想。如果你在15世紀問路上隨便抓個人詢問他們國家的元首是誰,他腦袋浮現的可能不會是那個人的長相(除非他們本來就認識),而是那個人的知名代表作,但若場景拉回現代,你問路人同樣的問題,他腦中想必會迅速浮現此人的長相,而這正是電視媒體為人類的思維帶來重大的轉變

「好,現在我們來看。」

隨著電視的普及,新聞媒體也逐漸發展起來。通常新聞台在播報新聞時,每則新聞之間並無太大的關聯,即便剛剛報導的是世界級的重大天災,但只要主播一句「好,我們現在來看。」就足以將我們還深陷其中的思緒抽離出來,以準備進入下一則新聞設定的情境中。此外,高顏值的主播、開場和結束的配樂及與新問內容毫無相關的廣告轟炸等,也許今天的我們都習以為常,但這種種一切並無法讓報導內容更有料,反而讓我們的思緒更不連貫。想想看如果閱讀《娛樂至死》到一半的時候,作者突然提起漢堡王的漢堡真是美味,這是不是很弔詭也無法令人接受,但電視卻不會帶來這樣的感受,這正是電視不同於印刷品,無法引導人類思考的最佳明證。

電視為何不適合呈現嚴肅的話題?

電視不允許人進行思考。若在一檔節目中,上頭的參與者都在思考,並且時間還很漫長,這樣觀賞起來肯定很詭異,同時你會懷疑,會不會是這段節目忘了做剪輯?播放思考過程勢必讓節奏變得太拖,電視其實也壓根不希望你進行思考。書中舉例,美國廣播公司聯播網在1983年播出的一段八十分鐘節目,討論討論的主題是核子浩劫可不可能成真。作者認為,這是該公司試圖挑戰電視能否跨越娛樂的界線,為電視在教育方面做出貢獻。很可惜的是,結果不盡如人意。怎麼說?一開始,接受訪談的來賓都是各專業領域中極富盛名的專家,但節目限制過短的發言時間(每人一次只有5分鐘可以發言),以及電視媒體強大的畫面呈現能力,使得部分來賓並無在輪到自己發言時忠實表達立場,而是講一些與主題絲毫不相關的話題來吸引觀眾的目光,例如剛剛午餐吃了什麽之類的可笑言論。來賓表現得不像專家,反而更像表演者,表演的能力在電視上某種程度受到關注的力道已經超越了專業價值。習慣看電視的人,他的想法與思維甚至會漸漸不如那些習於閱讀紙書的人,甚至可以說是變得膚淺電視媒體完全不適合呈現有深度且嚴肅的內容,她不停製造碎片化的內容以讓大眾更容易買單(思考畢竟是辛苦的),即便是節目過程中跑去上了廁所錯過什麼部分也無須擔心,因為各段落之間幾乎無太大關聯,所以回來之後也能很好地接上。

個人心得

這本書寫成的年代距今超過三十年,作者用嚴格的角度來審視電視,當時電視已經是美國相當普及的一種媒體,然而,時至今日,繼電視後又出現了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功能更全面性且更貼近人類生活的科技產物,許多人甚至已經不在觀看電視,因為電腦、手機具有電視無法提供的主動性探索內容需求及互動性的功能。

我在想,如果波茲曼能活到今天,不知道他會持更正面或更負面的觀點看待智慧型手機這項發明,而我的看法是,任何事物的發明伴隨而來的都不會是非黑即白的影響,也許有的時候好的部分多過不好的部分,但通常不會造成全盤皆贏或皆輸的局面。電視作為一項媒體,她或許不適合用來表現嚴肅,需要深入思考的話題,但,也許她應該善用強項,也就是以聲光特效、畫面感去刺激大眾產生對於同一主題在紙書上所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整體感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密密麻麻的文字,但也不會每個人都偏好豐富的畫面感,這種狀況下,各種媒體間應該彼此達成互補的效用,若我們一味的反對或制止(還是要再次強調波茲曼並沒有反對大眾從電視中尋求娛樂),可能承受的,會是在拒絕電視媒體後,繼之而起的互聯網、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產物帶給人類生活極大幅度的提升。

若說印刷品在過去是少數權貴才能獲取知識的管道,那麼往正向思考,電視的出現或多或少彌平了菁英份子跟一般民眾的資訊管道落差,當吸收資訊的高門檻不復存在,每個人都有權利透過電視去探索這個世界,即便更完整、具架構性的深度內容要轉向印刷品(書籍)去查找,但至少我們起了好奇心、有了方向感,比較不會在無邊無際的文字海中迷失。

無可否認,現代人所面臨的處境肯定比電視的時代更加巨大智慧型手機配合網際網路,簡直就是讓意識能自由通往的任意門,你所想得到的幾乎都能搜尋的到相關資訊,雖然便利不在話下,但隱憂極大,當你上網的足跡被谷歌大神搜集去,你以為不用付出代價就能使用了免費的資源,但卻無形間販售了寶貴的注意力。大數據肯定比你還更了解你自己,你所搜尋過的每一個關鍵字都構築成那最不為人知的自我,網路媒體絕不會輕易鬆手,他們所丟出每一次的餌都將越來越對你的胃口,持續餵養著你最感興趣的資訊,他們的目的是從你身上獲取更大的利益。當你不斷掉入這樣的無限循環中,你的心智已經有很大部分被操控住。科技的發展始終是把雙面刃,但我們很難完全斷絕接觸,因此,深度認識其運作機制,以及了解人性的真實面(無論發明者或使用者),或許能讓我們更客觀、謹慎地使用而不深受其害。

https://button.like.co/hugo700

Hello,我是Hugo!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
請幫我按「拍手」(最多50下噢!)
這會鼓勵我持續分享更多優質的好書!
透過文章中提供的連結購書
額外產生的回饋金將全數捐贈《為台灣而教》
一起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
回饋紀錄查詢
如果您想參與#好書討論及#線上線下讀書會
歡迎聯繫我加入公益讀書會-話題討論Line群組
期待您共襄盛舉~
#我的LineID: hugohuang1

--

--

黃信樺Hugo

現役職業軍人,為臺灣國防的財務健康進行診斷與把關。【公益讀書會】創辦人,致力於分享閱讀的好。這裡有我的「閱讀筆記及社會觀察」。